Nature Physics|浙大袁辉球团队发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存在的关键实验证据
北京时间2024年6月6日,Nature Physic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关联物质研究中心袁辉球团队在镍氧化物高温超导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最新发展的金刚石对顶砧准静水压技术,成功观测到了La3Ni2O7超导体的零电阻,确认了其高温超导电性。此外,该工作还揭示了超导与奇异金属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载流子浓度在经历压致结构相变进入超导相后大幅增加。这些实验结果为镍氧化物高温超导提供了关键的实验证据,奠定了研究基础。 1911 年, H. K. Onnes在测量汞的电阻时发现其阻值在4.2 K以下突然消失,由此开启了超导研究的序幕。1933年, W. Meissner和他的学生R. Ochsenfeld发现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具有完全抗磁性,该现象又被称为迈斯纳效应。因此,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成为判定超导是否存在的两个关键实验证据。 1957 年,J. Bardeen、L. Cooper和J. R. Schrieffer提出了基于电声子耦合的BCS超导理论,完美解释了当时已知超导材料的超导电性,后来人们把这类超导体称为常规BCS超导体。1979年,Frank Steglich(现任浙江大学关联物质研究中心主任)首次在CeCu2Si2中发现重费米子超导,其产生机理无法由BCS超导理论解释,从而揭开了非常规超导研究的新篇章。随后,一系列非常规超导材料相继被发现。例如,K. Alex Müller […]